海涛评论:马场镇“教训”
马场镇,有人想教训一个不速之客,自己反被教训了。
不速之客跨省而来。千里迢迢,所为何事?说来话长。
(资料图)
4月13日,马场镇布底小学2名教师在凹河码头河道溺水失联。17日,失联者徐某,女,26岁,遗体被发现;21日失联者李某某,男,38岁,遗体被发现。
遇难者家属说,因上级说校园装饰缺少本土元素,6位老师一起去河里捡鹅卵石,遇到上游水电站突然放水,其中两人被水卷走。布底小学校长称,没有安排捡鹅卵石美化校园环境这回事。
大概是想弄明白到底有没有“捡鹅卵石美化校园环境”这回事,不速之客来到马场镇。
3个不明身份的人,要教训这个不请自来的人,动手打人。由于被打者是记者,因而引发了媒体的声援,就此引发舆情。
镇政府有人回应,不清楚打人者身份,但肯定与政府部门人员没有任何关系。这话逻辑上有问题——既说不知道他是谁,又说他肯定不是谁。
不会说话,不如不说话。
总之,一个不幸的事儿现在变成了俩不幸的事儿,从教师遇难的不幸衍生出记者被打从而引发舆情的不幸。
本来嘛,教师的不幸虽有人祸成分但也有意外成分。有错就认错赔偿,没错就说明情况,舆论很快就会放过。记者来采访有啥好紧张的,又不是你开闸放水,你紧张个啥呢?
按照“历史经验”,马场镇面对记者有上中下三策可用:上策迎接配合,中策不闻不问,下策设卡拦路。即便用下策,也不至于弄出这么大动静,道路管制,不让通过,这招在别的地方曾经很管用。
马场镇偏偏用了下下策:打人砸设备。
根据通报,下手的是马场派出所的副所长熊某和两个辅警。
当上副所长多不容易,要珍惜啊。这么一点就着的脾气,出事儿是早晚的事儿。
身怀利器,难免任性。可是任性就很可能付出代价,现在副所长被行政拘留了。
根据马场镇上级的上级联合调查组通报的情况看,熊副所长没压住火主要是因为记者对尾随的3人进行了拍摄,引发了“扭打”。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记者拍摄的不满。
这段儿文字透露出另一个信息是,被打者幸亏没还手,否则扭打可能就改成互殴了。
值得称道的是,联合调查组在通报中公开道歉,措辞是这样的——
此次事件,教训极为深刻,暴露出少数公职人员法制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,严重伤害了媒体朋友,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。我们诚恳接受社会各界批评,并向记者本人致歉,向新闻媒体致歉!我们将痛定思痛,举一反三,认真汲取教训,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,以实际行动感谢和回馈媒体和社会的监督。
这番话可谓漂亮,严重超越马场镇的水平。认个错道个歉,能咋地嘛。须知,暴力虽然好用,但副作用也大啊。
这番道歉措辞中,最引起我关注的是“认真汲取教训”。
这个说法确认了马场镇收获了“教训”。
我以为马场镇应汲取的教训是:太紧张了。
还是那句话,又不是你开闸放水,你若内心有愧,就表达一下难过,你若“心理强大”,大可“心安理得”。媒体写你两篇报道,能怎么着呢?新闻多着呢,大家根本看不过来。所以,有啥好紧张的呢?
紧张的也可能不是马场镇。可能马场镇只是担心上级因为马场镇紧张,马场镇的上级可能也担心自己的上级紧张。所以层层转移,最后让副所长有了捍卫马场镇的使命感。可是上级的上级怎么可能为马场镇的事儿紧张呢,他们离河道更远,放水的更不可能是他们啊。
思来想去,除了下命令让教师去捡石头的人应该紧张,其他人实在不必紧张——然而布底小学的校长已经否认了让老师去捡石头这回事儿了。所以,从道理上来讲根本就找不到应该紧张的人。所以,远道而来的记者也不致于加剧任何人的紧张,也不应该成为任何人 “防范”的对象。
可是,马场镇就是紧张了,莫名其妙的紧张,把副所长紧张得动手打人。舆情爆发,真正的紧张终于出现了,无论是副所长,还是马场镇,以及马场镇的上级单位,从“非当事人”方变成了“当事人”,从“发言人”变成了“被追问者”——副所长打人有没有违法?举一反三,汲取教训,这事儿是不是就完了?
说到这儿,想起以前我推荐过的一本书《人类愚蠢基本定律》中定义的坏和蠢。简单说来,坏,就是损人利己,蠢,就是损人不利己。
人都是自私的,所以有人干损人利己的事儿是可以理解的,但有些人干明显损人不利己的事儿,实在难以理解,便只能用蠢解释。